1992年,我国专门从德国进口了一台压缩机,但不久后就出现故障,德国方面表示维修需要3000万,而且还得给半年的时间,此举让一位64岁的焊工非常愤怒,他当即表示给他20天就修好这台机器!
他曾是厂子里抡大锤的学徒。在1969年,来到车间时,老师傅看他长得又瘦又小。还取笑道“哪来的小豆芽,能在咱们车间干好吗?”
杨建华出生于1953年,是黑龙江人。他自小的目标就非常明确,要成为一名好工人。1969年进入了沈阳鼓风机场的车间。那时车间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。“车钳铣没人比,铆电焊没人干”,工作累死人的铆焊工。
铆焊工难干,要求还不低,做铆工还要看图纸,会计算下料,会拼装,还要掌握熟练的焊接技术,想要在车间干的好,那可不容易,既要有理论基础,同时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,身体强劲才好。
杨建华最初入这一车间时,就直接被怀疑了,他年纪尚小,体格又瘦,所以车间里的老师傅瞅了他一眼,然后不禁怀疑的说道“哪来的小豆芽能在咱车间干好吗?”事实证明,杨建华他不仅能干好,还能干的很好。
杨建华两年就可以独立操作了,后来成为一名熟练的老工人后,又开始追求技术的创新。最初,他对理论知识不太了解,现在他就在劳累的工作间隙,利用业余时间自行学习铆焊的工艺,还学焊接工艺学,此外,他还主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为此写下了几十万的学习笔记。
天道酬勤,没过多久,杨建华便学得有模有样了,而且他还通过自己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观点“我们的工种最初是靠抡大锤这种笨办法,但是应样有更新的技术,省时省力才好,这样工人们既可以省力,效率高,还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。”
他一方面脚踏实地当好工人,另一方面逐渐追求技术进步与创新。
在1992年左右,我国在德国进口了一台压缩机,结果没用多久就又坏了,德国方面对此坐地起价,要维修就拿3000万元,而且还得等半年时间。
从德国进口的这台大型压缩机也算是工厂中的顶梁柱了,它出了问题,整个产线几乎要停摆,工厂的领导也急得不知如何是好。德方狮子大开口,显然在坐地起价,这一笔价款对当时的工厂而言,近乎难以承受,雪上加霜。
而且就算是支付了这一笔款项,半年的时间,厂子也等不起。时间就是金钱,效率就是生命,近乎一整个生产线都停摆了,竟然还要再等半年,这时间是一分一秒也耽误不起啊。
64岁左右的杨建华说,20天时间,他就可以修好这一台机器。厂子领导最初实在束手无策,虽然此事算是死马当活马医,但毕竟也无计可施,只能交给杨建华了。
此时的杨建华相比进厂初时,依然今非昔比,先后收10个徒弟了,杨建华几次带领他们学习,告诉他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厂子里新产品多,一定要善于发掘新技术,跟他们传授新技能,所以这些徒弟们也几乎都是独当一面的骨干了。
如今压缩机要罢工,杨建华便带领这些徒弟们和厂子里他骨干一起投入到修理工作中。他们夜以继日的忙活,最后还真搞清楚了问题所在,因为压缩机的外壳磨损严重,所以才无法正常运行。只要换了外壳,机器便能再重新运转了。
接近3000万元的维修,就这样被杨建华他们几人用20多天的时间给修复完毕。后来杨建华成为辽宁省杰出的高技能人才,成为对全国机械工业有突出贡献的技师,他研制的离心压缩机鼓风机壳拼装制造技术,不仅打破了当时发达国家对此技术的垄断,还推动了我国该风机行业进一步革新。
而杨建华本人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,被称为中国焊接机壳拼装制造第一人。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,辽宁省第一个有此殊荣的的一线工人。
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,各行各业都至关重要。而杨建华在彼时所展现的能力,从最初抡大锤,再到后来的技术工人。从精益求精的态度,再到攻坚克难的精神,所展现的都是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。
参考资料:
《大国工匠》
《大国工匠研究》
《中国现代史》